艺美视界网,打造书画资讯第一网!

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

热门关键词: 许莹  杨丽华  万恒

中国当代杰出青年书画艺术家-李若清

来源:艺美视界 发布人:admin 人气: 发布时间:2017-05-19 21:35

中国当代杰出青年书画艺术家--李若清

艺术简历

李若清,中国当代杰出青年书画艺术家,1970年生,祖籍重庆。现居北京,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,师从霍春阳、史国良、梅墨生、陈绶祥等先生, 后就读于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,导师齐辛民,受教于刘曦林、郭石夫、江文湛、祝焘等先生。专事大写意花鸟研究。

中国书画艺术协会理事,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研究院委员,中国夷陵女子书画院理事,屈原诗书画院理事,东方书画家协会会员。

2014年入选《美丽中国*风采万里》新中国成立65周年全国书画名家精品展.优秀奖

2014年入选《第三届中华瑰宝扇面精品展》.三等奖

2013年入选《纪念习仲勋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名家展》.优秀奖(最高奖)

2013年入选《当代中国青年美术家学术提名展》

2012年入选《致美中国-首届中国画名家邀请展》

2012年入选《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全国书画展》

2012年出版《李若清写意花鸟集》

2007年入选《中国美术家提名展》

2005年入选《水墨印象》名家邀请展

2000年入选《中国翰墨-风雨同舟》名家书画展

1999年入编《当代彩墨集》

其作品构图简洁洗练,布局清新奇巧,笔墨酣畅淋漓,立意深远;静观悟对而以意象为之,信手拈来,妙趣自成;追求内心深层的感悟与表达,不拘古法,见解独特在探索与否定中寻找着自己的表现语言。

 

李若清作品:《芙蓉秋江上》48x90cm

李若清作品:《清荷溢香》70x35cm

李若清作品:《春趣》68x136cm

李若清作品:《雨林信步》68x136 cm

 

无法而法师我心

——记大写意画家李若清

文/王小宽

天才型的画家,往往不师而能。现在画画的人非常多,很多人自幼聘名师指导,进少年宫、青年宫、考上大学、读了硕士乃至获得博士学位,甚至当上大学教授,仍然画得一塌糊涂。当然大家关注更多的是早熟的画家。他们年轻才俊已经成为当今艺坛的明星人物,也曾经把持着当代艺术的半壁江山,艺术市场的硬通货和天价作品大多出自他们之手。随着财富和荣誉的蜂拥而至,他们也有了之前不可比拟的创作条件,理应创作出更好的优秀作品。但令人扼腕太息的是,早熟型画家成名之后,艺术水准不但丝毫不见长,反而越画越丑、越画越差,最后就和方仲永一样,泯然众人矣。

然而还有一些书画家,几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书写自己内心的感悟,用笔墨来表现自己的才情。没有早熟的画家那么光辉璀璨,可他们一步步的前行,最终赢得人们的尊重。年过不惑之年的李若清,是为数不多的晚熟型画家之一。2013年,若清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进修学习的时候,同学们都对她的才情钦佩不已,就连霍春阳、史国良、陈绶祥等书画大家对其也是赞不绝口:“此子假以时日成就非凡”。李若清的作品清新典雅、豪放大气并有自己独特的个性,独树自己的风格语言。其作品已经展现,就一起众多业内外媒体的追捧。《当代水墨》、 《美术报》、《 中国国国画家》、《 雅昌艺术网》、《今日中国论坛》等几十家媒体都对她做过专访。2013年《纪念习仲勋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名家展》和《当代中国青年美术家学术提名展》组委会,特意邀请李若清参加。在圈子中刮起了一股若清之风。

北京大学毕业后,若清仍然在努力刻苦的学习,随后进入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继续深造,跟随导师齐辛民及刘曦林、郭石夫、江文湛等老师进一步学习研究大写意花鸟画。

若清绘画属于自学成才,没有接受过学院式的素描训练,但若清聪明,她不是不会画素描,而是不画那种学院派的僵死的、过于精细的、于中国画无益的素描,她又是性情中人,认为:“学院派素描浪费人的精力,泯灭了人的灵性,如果根深蒂固,在创作中国水墨人物画时,其素描关系会时时跑出来干涉笔墨的表现”,“中国画的高下关键在笔墨,一旦受了素描的干扰,中国画的味道就不纯了”。若清的笔墨虽然并不完全符合传统的规定,却直达中国画标准的最高境界——生动,而且有传统中国画要求的最高准则:散、淡。散就是胸无杂念,包括没有素描式,光暗对比等约束;淡就是绝对自然。因性情使然,不期然而然的达到“散”和“淡”的极致,所以,她的画面也生动到极致。

画画能画得很准确者,大有人在。形神兼备者也大有人在。但能使人感到可爱的形象则不多了。画面的严谨不是若清唯一能做的,但“可爱”却超乎常人,她笔下的春兰、葫芦、荷花、飞鸟、家禽等等,都是那样的可爱,看后令人动心,这就难能可贵了。这乃性情中本有,非笔中锻炼而出。

若清绘画虽然自学成才,不师而能,她也没有放松对自己基本功和基础的练习。天才人物学习也和其他人不一样。很多人学习很刻苦,规定自己每天必须读多少书,画多少画,坚持再坚持;真正画家的学习是出于内心的需求,所谓如饥如渴,不学反而难过,学习成为一种本能。

祖籍重庆的若清,自小成长于文人家庭。外祖父是远近闻名的雕刻家,舅舅是画家。幼时的她总是在爷爷和舅舅的身边捣乱,经常弄花了雕刻的图案,气的祖父眉须皆张;把舅舅得意的作品涂成墨团,废纸一张。家人只要好给他拿一些书画期刊,没成想她竟然静下来了。这一静,就静了几十年。读书、看画、临摹、习作成为她几十年来每日的必修课。若清工作是国家的保密单位,地处深山老林之中,与外界接触不多。每天工作闲暇之余,背起画夹,到山顶、到涧边、到花间、到林丛……单位周边的每一寸地方,若清几乎都了若指掌。若清的朋友还送给她一个外号——纸老虎。别的画家,一年也就消耗几刀纸,而若清一年就要到十几刀。常年的写生、伏案绘画,若清落下了颈椎的毛病,“纸老虎”目前也要成为“病老虎”了。在若清看来,自然万物都是有生命的,有灵性的。至于如何能把它们更好的展现出来,就要下一番功夫。而在外人看来非常枯燥、乏味的重复,她却在其中,融于其中。学习、画画、如饥似渴,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她的画就没有专师哪一家,她的花卉与动物等造型,来自自己的写生,笔墨显然比当下流行的画风更丰富、更完美,也更深沉。即是说,她广泛地吸收了新旧传统的画法,又根据表现的对象加以变化。因此,她的画更杰出,虽然个人的风格还不是特别明显,也不同于一般。

来到北京以后,她作画更熟练。基本上是依性情作画,性之所致,笔亦随之。她画画是很神速的。以性情入画,则画见性情,画惟见性情,方是真画,方是活画。画无性情,皆是死画。画画人纵有功力,若无性情,则画无灵气,虽曰画而非画也。自古以来,画有性情者,以之为最高。

若清是性情特强之人,所画水鸟、花卉、山水皆性情也,笔也性情,墨也性情,一任性情之放纵,传统、成法皆不在话下。有人说若清不懂传统,每一笔皆不合传统。若从传统方法论笔墨,如何下笔,如何运笔,一波三折,平、圆、留、变、重等等,她的笔墨是乎不太符合的,但她的笔墨却符合中国画的最高境界——气韵生动,画面气高韵足,无古法,而自家法立于其中了。

性情太强的艺术家临摹前辈之书画,太多皆不似。八大山人临摹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很多篇,完全不似;梅清临摹古人之画,也基本不似;担当和尚临摹很多古代及前代作品,也无一相似。外国的画家如弗朗克·奥尔巴赫,乃至培根一生临摹,也无一幅和他人相似,即使把原作和临作放在一起对照,除构图有一点相同外(也不全同),其他几无同处。性情中人,处处显示的是自己的性情,他们临摹别人的作品,而是先化之后再吸收,变成自己的东西。所以,若清临摹别人的作品,看上去完全不似,似乎白临了,其实她早已吸收过了,画出来时,已是自己的作品了。

若清不守于成法,不守于传统,她自己也是知道的,这皆是性情使然。若清不是完全不学传统,她经常去博物院看画,并且自己也学习传统绘画,她还和传统画家以及鉴赏家一起看古画名画,这不是学传统吗?她的画一见即知具有传统的特色,然又绝不似某一家、某一派,而且用笔也不规于传统。无法而法,将古法了然于胸,却不拘不泥,为我所用。她广师博取,为我所用,而非我为所困。

若清不仅是一位真性情、执著、敏悟的画家,也是一位有发展潜质的画家。凭她锲而不舍的精神,更多更好作品的面世,指日可待。

 

李若清作品:《松鼠》48x46cm

李若清作品:《梅》48x46cm

李若清作品:《望》48x46cm

李若清作品:《竹》48x46cm

李若清作品:《红了樱桃》48x46cm

责任编辑:admin